“合同能源管理”是个舶来品,诞生背景是70年代能源危机时,引进国内叫EMC/EPC都有。
对合同能源管理,主流声音是认可的:合同能源管理是一种能兼顾社会、国家、企业客户、节能服务公司各方利益,能实现双赢甚至多赢的、十分有益的运作模式。
“合同能源管理“的商业逻辑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是典型的理性经济人,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根本目标,它们不会主动接受任何增加自己经营成本或损害自身利益的行为。即使是政府强制企业节能,也仅仅是带来一时的服从和表面的改变,而不会使其产生内在的节能动力。
“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作为运用市场手段促进节能的服务机制,具有节能客户零投资零风险。用户以未来的节能收益为工厂和设备升级,降低目前的运行成本。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节能推广中的非市场因素障碍。
同时,通过节能服务公司专业保障、树立用户企业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承担的良好形象,进而提升企业竞争力等诸多优势,利于实现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参与者的多方共赢。
「空压机合同能源管理」行业的那些“伪存在”
“合同能源管理“的发展
我国节能服务产业市场容量已超万亿,合同能源管理是整个节能产业最为重要的商业模式,但目前“合同能源管理”市场远未成熟,发展空间非常巨大。
合同能源管理是有强大生命力,但与巨大的市场空间相比,发展却非一帆风顺,甚至处于一种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局面,各种宏观与微观上的障碍导致困难重重。
从商业逻辑来看,工业私营部门应该是最容易接受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目标用户群,然而,国内营商环境、诚信体系不完善造成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发展进展缓慢。目前真正意义上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70%集中在建筑和交通等领域,项目以交通、照明、供暖、建筑节能等项目为主,而这些领域通常都是公共机构,也就是说,目前的合同能源管理仍以政府、政策为导向。而工业部门,尤其是私营部门,节能服务还是以节能技改为主要方式。
大型工业项目生产流程中,适合合同能源管理的项目与企业的生产技改项目部分需求重叠,这就要求节能服务公司需要了解和具备生产工艺整体流程方面的技术能力,显然,这对节能服务公司来说是很难具备的。设计院和总包公司如何参与进来是节能产业真正市场化的关键因素。
为什么说“空压机合同能源管理”是伪存在?
想想近五年来发生了什么?某些半大不大的“品牌”宣扬的行业洗牌并没有发生,随着国内整体工业制造能力的提升,空压机行业的门槛极大的被降低了,尚不论组装厂,即便是曾经作为高精尖的主机制造也没有了什么技术壁垒。一批具有现代生产视角和格局的新入企业,有利的推动了行业的变革,通过大规模集约化、生态化的生产方式,将不少自命不凡的所谓品牌推到了悬崖边。君不见,上海对于空压机行业来说已经由“新锐”慢慢褐色为“老派”的印象。
「空压机合同能源管理」行业的那些“伪存在”
扒一扒“两级压缩”
怎么办呢?制造上干不过,那就营销来补,是时候祭出“价值”的大旗了,那就搞差异化营销。(笔者并没有贬低否认的意思,行业里那些小而美的企业往往就是靠此才得以生存)。适逢两级压缩技术成熟,大家不约而同的盯上了。
两级压缩,没记错的话市场上最先的应该是AG旗舰厅实业,曾经IR在推两级压缩的时候,整个行业几乎是群起而贬之,尤记得当时其最大的竞争对手出了一个PPT,当然可能不是官方出的,将两级压缩贬得一无是处。(不用怀疑我乱说话,我手上刚好还有这个PPT,是的,还有质疑永磁变频的...),空压机这个行业就是这样神奇,自此,以此为蓝本的描述出现在了几乎所有与IR两级压缩竞争的方案之中。然而,也就是两年,可能还没有,随着国内几家主机厂开始量产两级压缩机头,几乎是一夜之间,整个行业的论调完全变了。说实话,笔者当时跟的几个单子把我尴尬坏了...
两级压缩,90的当110的用,原来是有些经销商搞的龌龊事,在市场初期却是某些整机厂样本数据的根据。别笑,你做的品牌样本数据可能就是这样来的...90的17方就敢号称20方,当然用电必然是少了,这也难怪,国内很多品牌本来110的就只有18方,可能还没有,这样说起来,还真是省电不少,照此套路,至少两级压缩节能这概念还能玩几年-先将不达标的110的20方替换成90的两级压缩20方,再用达标的90的两级压缩20方替换,如果工作做仔细一些,与用户的压力匹配一下,还能75的搞个5-6公斤18-19方再替换一次。
整个行业仿佛找到了第二春,那么多单级的老旧机型,市场广阔啊!不亚于替换活塞机的前景,着实让人兴奋异常。行业疯狂了,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流量计、空压机能效检测工具卖脱销,多少钱都有人买。现在去跟客户谈空压机,不拖个箱子测个能效都不好意思谈。厂家呢,各种激励措施,不管财务风险大或不大,替换了再说,市场要紧,先占个坑。
照顾一下文字恐惧症患者,加个图
「空压机合同能源管理」行业的那些“伪存在”
错吗?不错的!只是这里是中国,世界第一的制造大国,市场规模毋庸置疑也是最大,那些小确幸什么的就不要想太多,注定是买方市场,汪洋红海。先知先觉的过了也没几天好日子,市场一下子还是回到了从前,拼价格、拼资金、拼人脉...基于技术的产品价值再一次被忽略。
“ 合同能源管理对绝大部分行业从业者来说只是用来装裱门面的说辞,其实质还是只为了卖机。”
先来看看空压机合同能源管理是如何出现的,当合同能源管理在国内兴起的世纪之初到10年代,空压机行业对节能并没有多大兴趣,大家在忙于打价格战、争几线品牌、划地盘,然后在最近的几年才突然风生水起。可以确定的是绝不是突然发现了什么新大陆。
空压机网曾经有一篇文章“空压机行业合同能源管理 能否承载暴利的梦想?”——作者:朱浩波,文中观点:
合同能源管理就是:空压机高附加值的产品没有办法很好的让客户接受,然后通过金融方式,让客户更容易接受高附加值产品的一个方式,所以个人认为就是赚高附加值的产品的钱和金融的钱。根本不要考虑赚客户节省的钱,因为节省的钱是客户使用中产生的,不是我们厂家创造的。高附加值产品和金融是厂家提供,那么就合理的赚这两种钱,就可以了,这才叫合理!当然合同能源管理在最近的1、2年内可能还存在高利润,因为信息的不对称和大量存量客户的存在,长期来看,会趋于合理。所以我个人也是非常看好基于技术的价值营销的。
从厂家和经销商的角度出发看合同能源管理的确如文中所言。所不尽认同的是,此文作者对价值的认定限定在空压机设备本身,而合同能源管理关注点不仅于此,更多是在于整个压缩空气系统。
当然,这代表了行业绝大部分的认知,关键词又是“暴利”又是“梦想”的,这篇文章很好的说明了,为什么空压机行业的合同能源管理概念这么火爆。
然而,笔者认为,合同能源管理根本就不适合厂家或者现有的经销商,或者说是做不了或是做不好,阐述完这一观点,你会发现现在行业所谓的空压机合同能源管理,很多是“伪存在”。
现在的行业,打着“空压机合同能源管理”旗号的大多数在做什么?
答案只有一个
卖机花式卖机!!
1、整机制造商是不会告诉你最优化的节能方案,也可能他自己都不知道。
整机制造商只会告诉你基于他现有产品的节能方案。仓库里有什么你才能得到什么。整机厂缺少内在驱动力和能力。
2、代理商经销商绝大部分有心无力
终归结底都是贸易商中间商,逐利是其天性,对合同能源管理有天然的驱动力,然并卵,技术、人才、资金是绝大部分中间商难以迈过去的三座大山,于是,跟着整机厂瞎嚷嚷的有之,担心错过不明就里的也有之,看上去热闹非凡,心里想的还是最好是卖,实在不行,找个厂家来垫背,混个保养做做。当然玩玩“卖气”还是更容易一些。
3、那些高举着专业合同能源管理的公司又如何呢?。
或许,这才有那么一点点意思,检测、计量、审计、监控统统上,得出方案。项目设备只选对的,最适合于此项目的,务必节能最大化,运维最可靠,财务最稳健,投资回报率最优。另外不借这个概念整个上市都对不住自己......做的不错,得到的呢?
咦?有人比你的方案多节能5%,那就调整一下方案,反超5%,循环ing...最后,老板,不如分期付款把设备卖了来的痛快!
啊?客户说要直接买我们方案当中的设备,然后旧设备要我们回收,要不要做?另一家卖机的报价多少...
KAO!客户上个月就不付节能款了,说我们收的太多,要变更合同买断,要我们谈谈价格,不同意的话就...
运维永远不够用,十万火急,不是在客户现场就是在去的路上,那些初始美的冒泡的损益表就这样干瘪枯黄。
什么节能保证、什么效益分享、什么融资租赁,最多的结局就是客户一句“多少钱,我买了!”
市场是需要教育的,空压机市场的合同能源管理远未成熟,合同能源管理项目需要社会有高度的契约精神,不仅是对用户,也是对节能服务公司。
“空压机合同能源管理”应该怎么做?
应该怎么做?说实话,笔者不知道,但要做做空压机合同能源管理,至少以下几个要素需要具备。
1、人才
归根结底,空压机合同能源管理是以技术服务为核心的商业模式,业务层面需要专业人才才能支撑,压缩空气系统现场的经验尤其重要。
2、供应链
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对节能产品的关注点更多的是能效和稳定性,量产型的产品不一定符合要求,所以要求对行业产品情报要有充分的把握。
3、资金
毋庸置疑,在现有的政策框架和融贷环境下,自有资金是必然的要求。
4、风控/运维及效率工具
合同的风险控制对节能服务公司至关重要,风控机制在利于业务开展和风险控制之间要达成平衡是节能服务公司一直的课题。节能公司的运维系统相当于制造企业的生产系统,产投比在于运维系统的效率,所以需要采用相应的效率工具。
来自路边社的数据 :-D
「空压机合同能源管理」行业的那些“伪存在”
80%卖机
15% 专业节能公司
5% 牛逼的那么两三家